蜀道难教案设计
蜀道难教案设计(分享12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蜀道难》教学设计优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蜀道难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重难点】
1、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2、诗人表现雄奇险峻的写法;
3、品味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会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大家知道是哪位诗人吗?是的,他就是李白。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歌,例如大家都熟悉的《床前明月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曾经有人认为,李白所做的诗歌都是在喝醉酒的情况下创作的,是酒引出了他的诗意。真的如人们所说的那样吗?还是另有玄机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蜀道难》,对他进行一番彻底地了解。
二、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孟 《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另外,此诗曾收入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其书据近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三、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四、听名家范读
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诗
五、课文讲解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诗人大体是按照由古至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2.朗读第一段,精讲分析。
(1)开篇两句“噫吁 ……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张本。
(2)这一段其余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第一层:(蚕丛……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的来历。第二层:(上有……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3)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有何作用?
明确:引用此神话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开山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4)“上有六龙回日……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中,作者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作者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想像的丰富和奇特。
①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
②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来衬托实写——蜀道的高危。
③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等。
3.熟读第二段,精讲分析。
(1)第二段可分为几层意思?
明确:分为两层。第一层:(问君西游……使人听此凋朱颜)描写蜀道景物的凄清。第二层:(连峰去天……胡为乎来哉!)描绘蜀道山水的险恶。
(2)“问君西游何时还?”中的“君”指的是谁?
明确:“君”可能是虚拟的,借用“君”——一个虚拟的人——说话的方式可以层层深入地展开内容,突出地表明诗人的主要意图。
(3)这一段中哪句话起到了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起到了这一作用。这一句说明蜀道是“畏途”,无论是上文的凄凉,还是下文的险恶,都是游人难以承受的——“凋朱颜”。
(4)这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由静到动进行描写,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是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4.朗读第三段,赏析第三段。
(1)这一段说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第一层:(剑阁峥嵘……化为狼与豺)写剑阁的险恶。第二层:(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写战祸的惨烈。
(2)“不如早还家”和文章中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问君西游何时还?”
(3)文章最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所说的剑阁的险要和蜀中的战祸之烈,又与开头、句中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收束全文,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内容概括无余。
六、整体感知
1.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每一次出现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见前面分析),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巧妙至极。同时,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全篇,充分显示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战祸之烈。
2.我们已经对本文的主旨句进行了研究,那么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3.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明确:
(1)善用反复: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
(3)夸张到极至的技巧::“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4)多样的诗歌意境: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神秘的传说:“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七、分析诗歌的意境
明确: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5.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明确:
(1)灵活的章法,宏伟的气象,深刻的主题。
(2)奔放的感情,丰富的夸张,新奇的想像,杰出的浪漫主义手法。
(3)打破传统,采用散文化的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奔放的语言风格,用韵极尽变化之能事。“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诗歌鉴赏技巧的把握
要会诵读。通过诵读,才能领会到诗人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与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理清思路。思路是诗人的构思过程,把握好思路,有助于了解诗人的情感历程,使自己能够投入到诗歌的情境中理解诗歌。
把握情感。诗歌的主旨往往隐藏在诗人的情感抒发当中。
掌握一定的修辞手法,有助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把握文章主旨的目的。
八、总结
李白,不愧是“诗仙”,他的诗歌以他想像的丰富奇特,风格的雄健奔放,色调的瑰玮绚丽,语言的清新自然著称于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皮日休)是对李白诗歌最准确的概括。
《蜀道难》脍炙人口,至今至今传诵不衰。在这幅描绘蜀国古道的泼墨大写意里,李白以他神鬼莫测的笔法,不仅写出了蜀道的雄奇,逶迤,险峻和峥嵘,写出了鬼斧神功的大自然对人心灵的震撼,还寄情山水,状物抒情,把想象、夸张、神话和现实了无痕迹地融和在一起。从五丁开山写到六龙回日,从黄鹤难飞写到猿猴愁渡,又以猛虎长蛇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影射唐朝天宝初年所谓太平盛世一片歌舞升平背后潜伏的重重社会危机。让我们再次纵情诵读,感受诗人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情怀和他笔下高峻险要的蜀道。
蜀道难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和本诗的创作背景。
过程和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本诗的行文脉络,体会作者情感;通过分析本诗的艺术手法来感受其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情感,感受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
难点:解析状“难”之法,体会李白雄放诗风。
教学层次设计:
一个课时。导入→诵读→感叹→小结→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5分钟)
PPT显示蜀道地形。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现在我们可以坐着火车在蜿蜒的秦岭隧道穿行,那么一千多年以前要入蜀该怎么办呢?李白警告我们“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下。(紧接着播放朗读音频)
二、多种形式诵读(15分钟)
1.课前预习,自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首先将难字、易读错字展示给学生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读准字音。
注意读音:
噫吁嚱(yixuxī),鱼凫(fú),秦塞(sài),萦绕(yíng)
石栈(zhàn),猿猱(náo),扪参(shēn),抚膺(yīng),巉岩(chán),飞湍(tuān),咨嗟(zījiē),喧豗(huī),砯崖(pīng),崔嵬(wéi)吮血(shǔn)
其次让学生根据书下注解大体读懂诗意,将不能理解的语句挑出来,小组同学间探讨研究,也可以向教师质疑。
(因为诗歌本来就讲究涵咏玩味,有如千年佳酿,令人沉醉,所以不宜逐句翻译,破坏诗意美,完全可以留给学生自己揣摩和体会。)
2.课堂模仿,再读感悟。
配蜀道画面和朗诵音频,要求学生体会音频中的感情、语气、语调节奏,感情基调等,学生诵读表演,教师点评并加以指导。
3三读品味,其义自见。
让学生小组间分段朗诵,体会它的效果,明确李白对蜀道的印象:难!面对蜀道之难,李白如何感叹?引导学生找出诗中表达强烈感叹的词语:“噫吁戏”“长叹”“嗟”“长咨嗟”。
三、围绕“叹”感知创作思路和诗歌风格(20分钟)
1.叹什么?让同学们把握文章思路
一叹蜀道之高危:用秦蜀人烟不通的历史、五丁开山的传说,用绝顶鸟道、回日高标、黄鹤难越、猿猱愁度极写蜀道山岭之高危。
二叹蜀道之凶险:以攀援时敛气屏息、抚膺长叹,悲鸟子规的飞绕夜啼,极写蜀道环境凄清,山水险恶。
三叹蜀道战祸之烈:;以剑阁“蛇”盘“虎”踞、杀人如麻极写蜀道人事凶险。
2.如何叹?让同学们细读找出作者所用的手法。研读:李白用何种方式来表达对蜀道的感叹?在这里教师要给学生介绍本诗的创作趣谈:现存资料表明,李白没有由秦入蜀的经历,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沿长江东下,就再也没回去过。可见《蜀道难》纯系想像之辞,不过是借送友人入蜀,展开想像的翅膀,作了一番升天入地的艺术之旅。(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点面结合的方法兼夸张。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大胆的想象和夸张。)
反复咏叹:诗中用顶真、排比手法三次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叹其高危不通,二叹其峻险难越,三叹其雄奇凶险。
大胆想象、联想:用蚕丛鱼凫开国、五丁开山、六龙驾日的传说极力渲染蜀道之隔、之通,以此表现蜀道山岭之高危。想象、联想历史久远,空间广阔,气势酣畅。
极度夸张:极写秦蜀之隔,太白之高,青泥(岭)之峻,连峰之高,飞瀑之喧,剑阁之险。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已是夸大。在描绘高峻险曲时,用“六龙回日”“百步九折”“扪参历井”“去天不盈尺”等词语,进一步具体形容,使人惊心动魄。
反复烘托:以黄鹤猿猱愁度来衬托蜀道山岭之高,以飞鸟悲号、子规夜啼来衬托蜀道空寂悲凄;以行人的敛气屏息、惊魂不定、失色长嗟来衬托山之陡峭峻险。
变幻的句式。《蜀道难》是乐府古题,这种诗歌体裁没有严格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的限制,李白充分运用了这一特点,使诗的语言形式更加自由活泼。全诗或把散文句式和谐地运用到韵文中间,或把三、四、五、六、七、八、九乃至十一言的长短句式错综间杂地组合起来,巧妙地为抑扬顿挫的情感语气服务。诗的前半部分多用长句,语言奔放畅达;后半部分多用四字短句,显得简劲有力。诗人的这种变化多端的语言形式,正是为表现不同形象和不同情感服务的。
小结:面对蜀道,唯有李白敢将它与天比高,与蚕丛鱼凫开国比久;唯有李白敢借五丁开山写通,借六龙回日写隔;唯有李白敢借扪参历井写惊,借悲鸟夜啼写凄;唯有李白敢借倒挂枯松写险,借万壑雷声写雄,借“蛇”盘“虎”踞写凶,这便是李白身上常人无法企及的“仙气”——雄奇壮丽、高危峻险的意境,雄放洒脱的诗风。
反思
高中阶段学生对唐诗的首次接触是在必修三的唐诗单元。因此本单元选取了唐诗发展四个阶段中除了初唐之外的三个阶段的四位代表性作家——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的作品。让我们从不同层面的感受到唐诗令人沉醉的艺术魅力。
本单元所选《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内容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为历代文学家及评论家所公认。关于这首诗的政治寓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去探索,教师给予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蜀道难》的学习应该建立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学生可以结合课下注释及一些助学材料,对诗歌的背景、李白的生平、文中的神话传说、语言风格等,做一个系统的了解。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让他们在自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情,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进行引导分析。
教师的讲授本课时要有大局观,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蜀道难》是李白的名篇同时也是诗歌中比较重要的经典篇目。所以,了解作者李白及创作背景极为重要,同时不能忽视本课的艺术成就。通过想象与联想把本文所描绘的场景串联起来至关重要的。在诗歌的语言方面,选择文中典型的诗句进行深度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我认为教师在讲授本课时不能“大而全”而应该“小而深”,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这样课堂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认为科学的做法是: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课堂借助多媒体课件,对蜀道的形象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这一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对蜀道的“险”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反过头来再研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反复的诵读,然后作深入的分析。
《蜀道难》这一经典诗歌关于它的研究可以说是汗牛充栋。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相关的知识呢?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一个教师可以把历来的研究成果全部传授给学生,也没有一个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对本文有比较成熟、系统的认识。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让他们去主动的探索、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做好引导把握住核心问题,你的课堂会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蜀道难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李白及其诗歌的创作风格;
2、结合创作背景,探讨诗歌的创作目的;
3、通过朗读和背诵,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反复手法与内容转换;
2、想象夸张。
【教学难点】
1、如何把握课文的关键“难”?
2、如何赏析文章想象之“奇”?
【教学设想】
1、大声反复诵读,把握情感;
2、预先播放记录片《唐之韵》第一集,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辅助手段】
PPT、音频、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诗的国度,李白则是照亮这诗国天空的一颗摧残的太白金星,他的诗歌风格如若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的话,可以是浪漫雄奇。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他的名篇名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这些诗篇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但其中之最却当属《蜀道难》,杜甫因此诗称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首诗创作于李白读书山中后,游历天下时。(书P37)“李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回,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俱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
二、朗读:
这首令李白誉满长安的诗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呢?让我们细听朗读带,感受这首诗的韵律与节奏。(听朗读)
这首诗与我们以往学过的唐代律诗、绝句有很大不同,因为它是一首乐府古诗,属于古体诗的.范畴,只不过是在旧的诗歌形式下加入了一些新的创造,就像现在的命题作文一样,看你能不能在其中驰骋才华,翻出新意来。
李白的这首诗显然是一篇成功之作,读来与近体诗整饬的韵味又有不同,因为句式不整齐,长短句参差错落,读来如行云流水一般收放自如,却又不显得零碎,自有一根线在其中穿引,别有一番滋味。读的时候尤其要把这种行云流水、一气贯注的诗味给读出来。(请学生自己放声摹读、感受)
(请学生师范朗读,纠正字音,划分节奏,强调语气)
三、鉴赏:
读的时候我们注意到,有哪句诗在每一自然段都反复出现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全诗的主旨句。文章紧紧地围绕着哪个字来写呢?难。究竟蜀道之难,难于何处?让我们结合具体的诗句来稍做分析。(请学生抓关键语句试加分析)
板书:
来历-开路难
高危-行路难 (夸张、神话传说、反衬、摹写神态动作)
险恶-行路难 (由静及动)
战烈-安居难
(分段落限时速记)
四、分析
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家殷璠称本诗歌“奇之又奇”在于李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从多层角度,运用多种手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蜀道高峻崎岖的面貌。诗人为什么能描绘得如此动人,他运用了什么手法呢?
参考: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比喻、夸张的笔法、流转的韵律,更重要的是融贯诗中的浪漫主义激情,可谓是“寄情山水之间,放浪形骸之外”,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颂,所以景物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玮的姿态。这对我们的创作当有所启迪。(再次朗诵)
关于这首诗的主旨,有人说是担忧入蜀的友人,有人说是担忧国事,也有人说是“即事成篇,别无寓意”。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五、拓展: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展示蜀道图片),查阅资料,驰骋想象,发挥激情,试写一篇白话版的《蜀道游记》,愈奇愈妙。写在创作本上。
六、作业:
抄写课下注释,完成《名师一号》。
教学反思
这篇诗歌是本学期的第一篇课文,如若能讲解得有声有色,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我在讲授课文前做了充足的准备。因为准备充分,所以我的教态较为自然大方,信心十足,语言也清晰流畅。在讲解诗歌单元时,我有意识地把它与文言文单元区别开来,注意到不拘于字词的释义,能深入地挖掘教材,提出的问题也很明晰,难度适中。
但是还存在明显的缺点。我在介绍李白诗句导出诗风时比较成功,让学生畅所欲言,可是在讲解主体部分时,我看似在引导他们得出结论,但实际上是在暗示他们得出我所想要的结论,只是为了形成一个规整的板书,这点应当格外注意。以后我教学中,我会用心随堂,根据学生的讲解来形成提纲,正确的答案虽然用词不同也应写入板书,增强他们的自信,而不正确的,让学生们自己来谈理解,来加以纠正。
在讲解艺术手法的时候,我只是枯燥地讲解本诗运用了些什么手法,学生理解不到位。我应该给学生列出具体的诗句,让他们根据诗文自然而然地推导而出,千万不要脱离课文空讲空授。
因此,我应当在上课之前,备课之时,先备学生学情。我应当先了学生需要什么,知道什么,能够接受什么。根据学生来准备适当难度的教学方案,而非想当然地脱离实际地闭门造车,这是我在教学上存在的误区。另外,在上完一节课后,我应当多与学生交流,听听他们对课程的反馈意见,从而做出改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更快。
蜀道难教案设计 篇4
《蜀道难》《蜀相》课标分析中国古典诗歌要在诵读中把我诗歌的主旨,借助想象,置身诗境。通过对意象的揣摩和对意境的体察,《蜀道难》通过写实与想象交织,写出蜀道之“难”,形成迷离惝恍、奇丽峭拔的是歌境界。《蜀相》以历史人物入诗,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感慨。通过学习,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蜀道难》《蜀相》教材分析:
1、课文出处《蜀道难》《蜀相》出自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的下册第一单元高中语文诗歌散文阅读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品位,培养对诗歌散文的理解能力。本单元学习目的是“诗意的探寻”,通过对诗歌的情感的理解,让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作品,深刻领会作品蕴含的情感。
2、教材分析学生对于李白杜甫比较熟悉,这节课应引导学生挖掘两人身上共同的家国情怀。诵读地学生比较感兴趣,但是对于诵读的技巧不是很系统的了解,需要进行指导,引导比较不同体裁的诗歌在节奏韵律、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一、学习目标
1、鉴赏李白、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2、理解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中国文人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李白杜甫所代表的的中国文人精神
三、教学过程
1、导语:中国诗歌史上有一座双子峰,他们就是唐朝李白和杜甫,“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的诗写出了这两位诗人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今天,通过解读《蜀道难》《蜀相》,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们不同的精彩,感悟他们相同的精神。
2、展示教学目标:鉴赏李白、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理解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中国文人精神。
3、学习活动一:
诵读感受李白杜甫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请风兮诗社的同学为我们展示两首诗的朗诵要求:随机找同学点评,从对诗歌的理解与把握、句子轻重缓急的处理、停顿等方面进行点评。
活动预设: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魅力,感受乐府诗与律诗的不同诵读方法,学习朗诵的基本方法,停顿、句子的轻重缓急的处理、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体会文字的魅力。
活动设计:学生分小组进行朗诵比赛,每个小组选出最优的一名与其他小组PK,每个同学都要参与进来,要在活动中有所收获,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活动效果:理解不同的艺术风格《蜀道难》想象奇特,夸张大胆,多用神话故事入诗,多种修辞手法引发我们对雄奇险峻的蜀道的想象,读来有豪放飘逸之感。《蜀相》以历史人物入诗,引发我们对现实的思考,诵读让人感觉沉郁顿挫。
4、学习活动二:
思考:这两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要求有理有据,从原文中找出你觉得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赏析:文中写了表达了情感。
活动预设:学生从诗中的重点句子的赏析,理解诗歌的情感。学生从诗歌找出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进行赏析。
活动设计:上节课已经布置了预习任务,学生1分钟时间准备,1分钟后随机点名学生进行交流。要求学生要有理有据,不能脱离文本。
活动效果:锻炼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
5、设计追问:这两首诗在情感上有没有相同之处?
活动预设:引导学生找出两位诗人在情感上的相同之处追问:壮志难酬,是什么样的壮志?蜀道艰难,难在哪里?
展示:李白和杜甫这种自己身处困境依然爱国爱民的情怀,在其他作品也有体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李白《子夜吴歌》
吴牛喘月时,拖船亦何苦。
李白《丁都护歌》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凤凰台》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杜甫《岁暮》
相同的文人精神李白出蜀,为的是大济苍生的抱负。尽管经历磨难,深陷困境,却改变不了他的'一身傲骨,满腔豪情,消磨不了他的济世壮志,爱国热忱。杜甫入蜀,为的是忠君爱国的理想。一路颠沛流离,几番身陷囹圄,一生贫困潦倒,但仍改变不了他心系苍生,胸怀国事的儒家情怀。
人们用“诗仙”“诗圣”来称呼李白、杜甫,除了是对他们文学成就的仰慕,又何尝不是对他们始终将目光关注在苦难人民身上的一种赞颂。
6、学习活动三:
微写作:结合自己对李白、杜甫所体现的中国文人精神的理解,回顾历史,为你喜欢的历史名人写一段文字。
教师下水文段:在我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像李白、杜甫一样无论在怎样艰难的境遇下仍心怀家国天下的文人。孔子辗转于各国,风餐露宿。遭尽冷眼,难不难?难!可无助的人民,战火狼藉的的国家让他无法停下奔走的脚步苏轼,一位志在辅国济民的文人,却在丑恶的官场倾轧中被一路贬到天之涯的海南,受尽屈辱,难不难?难!可他身上流淌的文人济世报国的血液让他忘记了自己的苦痛,只看到人民的苦难。庚子年初,一场大疫举起了它收个生命的镰刀,病毒未知,感染情况未知,逆行武汉,难不难?难!可惊慌失措的武汉人民,让耄耋之年的钟南山,在疫情最危急的关头,毅然踏上逆行的列车,在死神的镰刀下抢救生命。
7、布置作业:
(1)必做:修改完善今天所写的文段
(2)选做:文化需要传承,作为新一代的青年,你认为应该如何传承这文人精神,写一段文字,要求有文采有思想。
《蜀道难》《蜀相》练习
(1)必做:修改完善今天所写的文段。
(2)选做:文化需要传承,作为新一代的青年,你认为应该如何传承这文人精神,写一段文字,要求有文采有思想。
《蜀道难》《蜀相》课后反思本次课基本完成了预设的任务,学生思考认真,发言积极,讨论热烈,多有灵感的火花显现。主要存在下列问题,希望能在以后的教学中避免。
(1)学生诵读时间还是少,探讨层次问题时占用时间较多,可就学生的回答简单提示然后明确即可。
(2)研讨文本时应该提醒学生各组由一个同学主持,其他同学参与意见,避免七嘴八舌乱了章法。今后定当再接再厉,多思考,多学习,在生本方面更进一步。
蜀道难教案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李白的生平、作品风格,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把握诗人奔放的感情和诗歌的寓意,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继续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1)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2)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3、情感和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设计:
1、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的主旨。
(2)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突出领读、诵读、背诵,在熟读背诵中把握情感和特色。
2、教学课时: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语:
蜀道蜀道艰难险阻,自古以来这里就充满着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墨客对此不乏感叹之辞,那么蜀道究竟有怎样的传奇和艰险呢?我们今天一起来读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板书)
2、简介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
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也是潦倒的一生。为了便于研究他的创作道路,我们将他的生平分为四个阶段来介绍。(l)读书漫游(42岁以前,701-742)(2)长安三年(42-44岁,742-744)(3)再度漫游(44-55岁,745-755)(4)身经战乱(55-62岁,755-762)。
3、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关于本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有人(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人认为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挫折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4、解题:
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唐以前的《蜀》作品,简短单薄,一般一韵到底。李白根据这一诗题传统内容,加以创新发展,句式从三言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杂,用韵富于变化,以适应浪漫内容之需。
5、朗读课文。
⑴教师范读课文,疏通字词读音。
⑵自由朗读
⑶集体朗读
附:诵读提示: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咏叹的意味尤其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咏叹的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
①“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②“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
③“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④“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人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⑤“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前四句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⑥“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⑦“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⑧“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6、积累词语:
猿猱(náo):猿猴。猱,猿的一种,善攀援。
喧豗(huī):喧闹声。
峥嵘:山势陡峭。
崔嵬(wéi):山势险峻高大。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形容易守难攻。
咨(zī)嗟:叹息。
7、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1、整体感知:简析全诗的主要内容。
①诗的开篇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
【明确】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②研读“上有六龙……坐长叹”几句,认真体会诗人想象的丰富、奇特。
【明确】这几句极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所见。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这是用虚写层层映衬。接着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以“百步九抑萦岩峦”的危险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诗人从星星中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他们,想象何等奇特。
③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旅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④“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明确】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⑤作者在诗歌的第三节写有关“剑阁”的内容,意图是什么
【分析】本题意在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我们可以这样思考:表明“剑阁”特点的句子是哪几句这说明“剑阁”具有怎样的地理特点失去了具有这种特点的.“剑阁”会怎样
【明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言剑阁有易守难攻的险要形势,暗示中央朝廷的部队很不容易打进来,因而野心家可以据险发动叛乱,“化为狼与豺”,搞地方割据。如果割据势力之间出现矛盾冲突,难免要发生混战,结果必定是“杀人如麻”。诗人的意图是要严防野心家发难。
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⑥诗中多次出现“西”字,如“西当太白有鸟道”“问君西游何时还”“侧身西望长咨嗟”,这表明诗人的立足点在秦。这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否冲突
【分析】本题意在考察理解文中句子的能力,本题的设问技巧很有讲究,它表面上问的是冲不冲突,而实际问的是:应如何理解“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广这个句子。理解这个句子,关键是看你怎样理解说话人。
【明确】不冲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广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而是慨叹,它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⑦“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两句诗在全诗中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含义有什么作用
【分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所不可或缺的条件是:(1)课文基本成诵;(2)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3)了解诗的大意。
【明确】三次分别极言蜀道之险,由秦人蜀之难,须严防野心家据险而叛。“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此句重复出现三次,由此而形成一个以主旨句贯串全诗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有一唱三叹之效。三叹者,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清人沈德潜的评论:“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2、简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1)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2)善用反复: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3)诗人在描绘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时,融入浪漫主义的激情。(4)多样的诗歌意境: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5)诗人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齐,也突破了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
3、课文小结:
本诗以“难”为核心,以时间为顺序,先写历史上开辟蜀道的艰难(时间久,代价大),继而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攀越蜀道之难,最后从未来从事之险的角度,写蜀地是是非之地,难以安居。诗人用神话传说、夸张、奇特的想象、映衬和烘托等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蜀道的险峻高大,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附:板书设计:
一叹蜀道之难——高(自古难行)
蜀道来历蜀道高峻
二叹蜀道之难——险(自古可畏—劝阻)
景物凄清山水险恶
三叹蜀道之难——惨(战祸惨烈—告诫)
剑阁险要杀人惨景
长路茫茫
蜀道难教案设计 篇6
设计思想:
1、治学方法的指导、治学精神的培养是本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2、诗歌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所学诗歌融入我们的文化血脉中,“使其言皆出我之口,使其意皆出我之心”。
3、教学结构采用板块式,写、辨、删、改、读、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逐一落实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识记诗中几个难写的生字:嚱巉豗砯
2、通过材料辨析,学习文学研究的基础方法——大胆想象,小心求证。
3、运用施蜇存的“剥皮抽筋法”理解诗歌的主旨;改写诗歌,体会李白诗歌雄奇飘逸、光怪陆离的浪漫主义特色。
4、学习运用朗读技巧(重音、停顿、扬抑、语气)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5、背诵诗歌。
课时安排:根据学生程度,安排1-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写——识记难字
同学们想知道老师崇拜的偶像吗?
他叫莫砺锋,曾经当过农民,作过临时工,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安徽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学术兼职有中国韵文学会理事、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1991年被国家教委授予“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同学们想知道莫先生的老师是谁吗?
他就是南京大学文学院的程千帆教授,我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大师级的人物。
同学们想知道程千帆教授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吗?
莫砺锋教授回忆说,“程千帆先生别要注意科学研究中基本操作的训练。例如:应当把研究生论文当中出现了错别字、不规范的简化字,语法不通的句子以及引用别人的论点而不加说明的情况等,看作是自己的失职。因为这些情况的出现,正反映了自己平日对他们要求不高。训练不够,也就是对他们爱护不够。”
语文学习伴随着我们一生,语文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识字,识字量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大家任何时候也不应忽视它。请同学们画出课文里你认为比较难写的字,把它们认真的写一写,记住它们。
【听写】
嚱巉豗砯
二、辨——学会研究
关于《蜀道难》的主旨主要有四种说法:
①此诗系为房(王官)、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
②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
③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
④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
1、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练习四孟棨的《本事诗》判断第二种说法是否正确?
从材料中可以知道,这首诗作于李白进长安时,而玄宗入蜀是安史之乱爆发后,所以第二种说法不正确。
2、追问:假如孟棨记录的事情不可靠呢?
教师解释: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璠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
板书:大胆的想象,小心的求证——胡适
3、学生独立判断第一种说法。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
4、教师小结:
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虽然盘剥欺压百姓,却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结朝中权贵,以求到长安去做京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三、删——理解主旨
如何理解这首诗的主旨,诗词研究专家华东师大施蜇存教授有一种名字听起来有些恐怖,却简单有效的方法——“剥皮抽筋法”,即找出诗歌的主干句子,把那些光怪陆离,神豪气壮的装饰删去。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问君西游何时还?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问:《蜀道难》的主旨是什么?
为友人送行,劝其不要入蜀。詹钅英先生《李白诗文系年》论证了这一观点,为学界基本认同。
四、改——体会表达
老师把这首改写了一下,请大家对照李白的原诗加以点评。
蜀道难于上青天,山高路陡愁攀缘,更有藩镇如虎蛇,问君何苦去涉险?
点拨重点:
1、语言形式
①此诗感情如大河奔涌,不可遏止,惟有采用杂言诗,方能淋漓痛快地抒发出诗人那奔腾恣肆的情感。②此诗竖排恰似群峰错落,连绵逶迤,给读者以视觉壮美的审美愉悦。
2、浪漫色彩
诗人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
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五、读——读出理解
朗诵诗歌不仅要读准字音,更要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运用朗读技巧(重音、停顿、扬抑、语气)表达出来。每位同学选择一两句,设计朗诵技巧,并解释这样设计的理由。
1、学生自主设计
2、师生交流
朗读指导:
1.“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噫吁嚱”是惊叹语,面对险峻的大山,让人不由得发出惊叹,因此这三个字要读出惊叹的语气。“危乎高哉”是并列结构,“高”“危”读重音,“乎”“哉”声音延长。“蜀道之难”中“难”字读重音,“上青天”语调上扬。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里回忆古蜀国的历史,语速要慢,读出历史的苍茫感。“地崩山摧壮士死”,“崩”“摧”“死”读重音,咬字要重,声音加强,读出惊心动魄的悲壮感。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几句写山高路险,蜀道难行,“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不”“愁”“何盘盘”“百步九折”读重音。“上有”“下有”稍作停顿。“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此句写在高山行路的紧张,语调紧张,读出现场的紧迫感。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要读出关切的语气。“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意境凄清悲凉,朗诵时“悲”“号”“啼”“愁”读重音,“愁”声音延长,由强到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感情深沉,语带悲哀,因此,“凋朱颜”要读得一字一顿。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此处写蜀道的险恶环境,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朗诵时,速度要不断加快,声音由弱到强。“其险也如此”,朗诵的速度放慢。“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暗含“何苦而来”之意,应用降调来读。
6.“剑阁峥嵘而崔嵬……杀人如麻。”
此处极力渲染蜀地社会环境的险恶,藩镇割据,战祸惨烈,生命安全得不到任何保障,文字充斥浓重的血腥味。朗诵时语速要不断加快,“杀人”稍作停顿,“如麻”读重音。
7.“锦城虽云乐……侧身西望长咨嗟。”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要读出规劝的语气,“早还家”读重音。“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六、背——强化记忆
我们学习诗歌的终极目标是把诗歌融入到自己文化血脉中,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前提是必须把诗歌背下来,并不断复习它,咀嚼它,直到“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皆出我之心”。(朱熹)
大家一定都听过“滥竽充数”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大家来做一回东郭先生,看我们的“滥竽”能不能吹奏出美妙的乐曲,把《蜀道难》给背下来。用大家的实践来验证吴老师的“重大发现”——滥竽充数效应。
1、给学生2分钟自由背书。
2、背书接力
①先叫一个同学背,当背不下去时,请其他会背的同学接着背;当全体学生都不会时,教师给以提示。
②此游戏重复3-4遍
3、“滥竽充数”集体背(重复2-3次)
4、抽查背诵(注意多给学生以鼓励)
七、学法总结
1、写——识记难字
2、辨——学会研究
3、删——理解主旨
4、改——体会表达
5、读——读出理解
6、背——强化记忆
八、课后作业
蜀道难教案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朗读法、串讲法、赏析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本诗进行赏析,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难点)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 他是谁?(李白)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天上的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来“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即唐玄宗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 , 也是潦倒的一生。为了便于研究他的创作道路 , 我们将他的生平分为四个阶段来介绍。(l) 读书漫游 (42 岁以前 ,701-742)(2) 长安三年 (42-44岁,742-744)(3) 再度漫游 (44-55岁,745-755)(4) 身经战乱 (55-62岁,755-762)。
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夜宿山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望庐山瀑布》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3、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关于本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如课文注解(1)有人(明人胡震亨、顾炎武 )认为,李白 “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人认为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挫折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4、简介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乐府诗。乐府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5、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6、朗读课文。
⑴教师范读课文,疏通字词读音。
⑵自由朗读
⑶集体朗读
7、翻译课文。
(1)学生根据注解自行翻译,记下疑难之处。
(2)教师点拨重难点字、词、句。
8、归纳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
一、 研习课文内容。
1、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3.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二、品读课文
1、李白能开篇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先声夺人,那么蜀道到底有何难呢?
读第一段,请找出具体描写“难”的诗句,说说诗人怎样把抽象的“难”展现在你我面前。(可以从:传神的词语、表现手法、写作角度等方面点评。)
(给出一个赏析范例)
如: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前一句运用绝妙的夸张,“扪”“历”两个动词的连用,显出行人出没在星宿之间,山高之状就显现出来,更让人感觉行走的艰难。后一句中通过“抚膺”“长叹”的动作表现出行人的心惊胆战,以及无法继续前行时无助的叹息之情。“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描写与此处有异曲同工之妙。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足见其与世隔绝之久;“地崩山摧壮士死”更见辟路之难;终于“天梯石栈相钩连”。世上本没有路,开辟出来了,也便有了路。路有了,可是这路好走吗?神龙至此仍要回转,善飞援之“黄鹤”“猿猱”面对奇绝之蜀道尚且不得过,就反衬人行之更难。
又以“萦岩峦”山之高危,“扪参历井”“抚膺坐长叹”人之无助的神态、动作,正面慨叹。如此行道能不难乎?这一切不仅让行人无助,让我们读者也不禁胆战心惊。
让我们在惊心动魄中再读第一自然段,再一次感受作者浓郁的情感和奇妙的笔法。熟读成诵。
(梳理出:隔绝之久--辟路之难--奇绝难行--抚膺叹难)
2、第一段中蜀道之难已至极点,诗人还能怎样写难,你对诗人下文的描写又会有怎样的惊叹呢?
请大家跟着老师读这一段(师大声读,生低声跟读)
通过读,我们初步感受了这一段的描写侧重于意境的营造,请你从语言、手法、意境等角度,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自己的赏析,然后交流。
(学生品读、鉴赏、交流)
--诗人忧君入蜀,更因深山绝境中有如此之景:一“悲”一“号”,一“啼”一“愁”,于是古木参天,气象森严,凄厉鸟声,回荡其间。丰富的想象,把人引入一个悲凉、惨淡的境界,诗人忍不住询问友人何日归还。
“连峰”“枯松”之静,“飞湍”“瀑流”之动相互映衬,雄伟壮阔的群峰,绝壁倒挂的枯松,击崖震响的水石,万壑雷鸣的音响。既充满诗情画意,又令人闻之色变。这排山倒海的力量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不由生畏。至此对蜀道之难的真切骇人的描写似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境。诗人不由质问--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以蜀人口吻劝阻“西游”之人不要来蜀地。
在悲凄中变色,在震响中生畏,让我们再审视这畏途,审读诗人用语之神妙,诗歌意境之奇也尽显眼前。
再读,背诵该段。
3、风光变换,险象环生,在这样惊险的氛围中,我们随诗人的思绪飞往剑阁,生读其地势险要的句子 。
这段由地势之险、战祸之烈,忧安居之难,忧朋友之行,劝诫友人早回家,忧国事之艰。
三、鉴赏本诗。
1、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明确: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凶煞的双关语句,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添了深厚的意蕴、现实的内涵。
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心怀异志者可能恃险作乱,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正证明了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2、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恐--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这样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四、探讨文章的艺术风格。
1、本诗用了大量散文人的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九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奔放的语言风格。
2、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3、变幻莫测,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
五、再次诵读全诗。
六、作业:课外背诵并默写本诗。
蜀道难教案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
1.基础知识目标:章法、气象、基调;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
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的诵读要求。
教学重点:
散文化诗句欣赏。
教学难点 :
诗歌内容的鉴赏。
教学类型:
鉴赏课。
教学过程与步骤:
学生读诗(至少3遍)
鉴赏要点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这段话既形象而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指章法灵活、气象宏伟而言。兹分述如下:
先说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跟回旋曲的主部之后还有一个副部颇有几分相似。具体地说,诗的开头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噫吁嘻!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正是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等张本。诗的中间则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使人听此凋朱颜”颇有“谈虎色变”之叹,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前一层说蜀道凄凉万状,后一层说蜀道极其险恶——这些都是旅游者心理上难以承受的。结尾也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又跟开篇“噫吁嘻!危乎高哉”一句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结束全诗,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全部内容概括无余。
主旨句的重复出现及其副句的变化,不仅在诗的结构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全诗的基调的形成影响也很大,但这一点要放到后面去讲。
再说气象。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象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砍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砍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
最后说说这首诗的基调。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一鉴于这首诗较长,且内容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之始不宜要求学生背诵,所以先设计此题,而将背诵练习置于最后,体例与本单元其余话课异。目的是使学生初步适应这首诗节奏的变化,读出一点韵味来,不要把某些句子读成散文,这对领会诗人炽烈奔放的感情和飘逸的风格极为必要。
这是一首杂言体诗,但跟其他诗人的这类体裁作品和李白的另一些这类体裁作品(如《将进酒》《梁甫吟》《庐山摇寄卢待御虚舟》等)相比,都有显著的不同。这不同就在于;其中的某些句子(如练习中所列举的)如果孤立地看,确属散文句。但我们不这样称它们,因为它们毕竟是诗的'整体中的一部分,只能说它们是散文化的诗句,或句法与散文近似。这当然不能随意而为,没有李白那样的气概,那样的英才,是驾驭不了的。
附:自购练习答案要点:
一、这些诗句都仿佛是诗人在炽烈感情的驱动下,不能自已,脱口而出,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奔放豪迈的风格。
二、这道题是为鉴赏诗的内容设计的。重点是前一问,后一问是对前一问的补充,意思是可以从形式入手,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当先问后一问,然后分析“蜀道之难”一句的含义。
此题有一定的难度,不宜过早提出。答题所不可或缺的条件是:
(1)课文基本成诵;
(2)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3)了解诗的大意。
李白善于从民歌中吸取养料。这首诗中“一咏三叹”的写法,明显地是对《诗经》中复沓形式的继承,同时又有很大的发展。如果时间允许,无妨让学生复习一下已学过的《诗经》作品如《君子于役》《无衣》等,再做一番比较——这就从内容的鉴赏延伸到形式的鉴赏上来了。
答案要点;详见“课文鉴赏说明”。
三、这道题共含四小题:前三小题用于鉴赏诗的艺术特色,是按照课文段落顺序命题的,可以讨论一题,背诵一段,把鉴赏和记诵结合在一起;命题的原则是就诗论诗,不用文学史上的综合方式;讨论过后,教师可参考“鉴赏要点”中关于“气象”的分析做一个小结,将鉴赏提到稍高的水平上。第4小题用于鉴赏诗的寓意,因为涉及历史背景和历来的不同看法(见“整体感知”),难度大些,在水平较低的教学班可以不予讨论。
1.此题涉及诗人的夸张叙述和运用民间传说的写法。重点是第二间。
答案要点:
第一问: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
第二问: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2.此题涉及点面结合的写法和夸张的运用,也表现了诗人想象的丰富和奇特。
答案要点:
①“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这是点面结合。
②“六龙回日”“们参历井”是诗人的想象。详见“课文鉴赏说明”。
3.此题涉及细节的运用和夸张写法。
答案要点:“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详见“课文鉴赏说明”。
4.剑阁为蜀之门户,写剑阁,正如胡震亨所说,是为了“著其戒”。此题涉及诗的寓意,应当联系全篇内容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使学生对这一段内容获得正确的认识。在思想比较活跃的教学班上,也可稍带说说某些错误的解释,让学生经过反复思考作出自己的结论。
答案:见“课文鉴赏说明”。
四背诵这首诗既要口熟,又要懂得它的章法;如果时间允许,最好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作表情诵读,使记诵达到完美的程度。“课文鉴赏说明”中的“诵读提示”和有关基调的解释可供参考。
这篇课文拟用3课时教读。教学进程设想如下;
第1课时:本诗写作年代简介。教师范读全诗。学生诵读前两段:先试读两三遍,再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然后练习背诵。
第2课时:学生练习背诵第三段,方式如前。鉴赏诗的章法并归纳主旨。师生共同探讨诗的基调。学生试背全诗。
第3课时:鉴赏诗的艺术特色。略说诗的寓意。指导学生有表情地诵读全诗。
几条供课上参考的资料:
对经典艺术作品的解释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正常现象。对于有争论的问题,我们应当本着有利于学生鉴赏的原则要善地加以解决。例如:
①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根据王定保的材料可以确定为不会晚于天宝三载(744)诗人离开长安以前。这自然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因此我们再据诗的内容说它作于诗人身居长安之时,这样讲起来就比较方便。当然,也有可能比这更早,但目前尚无资料可以证明,不宜作这样的假设。这个问题在“有关资料”中有进一步的说明,但只提供教师参考,不要讲给学生听。
②诗中的“君”可能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也可能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而是泛指所有“西游”之人,二说并通。为便于学生接受,可以采用前一种说法;如采用后一种说法,则应作一番解释,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③诗的寓意只宜采取胡震亭的说法,言“险”即所以申“戒”,“险”“戒”二字高度概括了诗中要旨,这样来理解,对鉴赏也十分有利。
蜀道难教案设计 篇9
教学目的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仔细品味李白作品中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像、新奇的夸张和生动的语言。
教学设想
李白的诗歌以他想像的丰富奇特,风格的雄健奔放,色调的瑰玮绚丽,语言的清新自然著称于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皮日休)是对李白诗歌最准确的概括。学习《蜀道难》这首诗要引导学生认真疏导文句、熟读成诵,把握文章结构、章法,了解其主旨、寓意,从而深刻体会李白诗歌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以加深学生对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的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疏通文句,为赏析诗歌打好基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在我国的盛唐时期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明确:李白)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诗圣”杜甫对他极为倾服,称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难》。
1、唐诗的分类
古体诗:唐代人把《诗经》到汉魏六朝的诗叫做古诗,或者古体诗。
近体诗:把到唐代才定型并盛行的严格按照一定的格律写作的诗称做近体诗或今体诗。
近体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
2、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称为“初唐四杰”。初唐成就最高的是陈子昂。
盛唐出现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人,以及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盛唐成就最高的是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
中唐的代表有“元白诗派”(元稹、白居易)和“韩孟诗派”(韩愈、孟郊、贾岛、李贺)。白居易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欣赏图片
初读文本,粗品诗意。
二、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李白,诗风雄奇豪迈,感情奔放,幻想丰富,形象鲜明,与杜甫并称“李杜”(“老李杜”)。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三、解题。
1、感悟诗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蜀道,蜀地的道路。难nán,艰难。﹙进入﹚蜀地的道路艰难(难行)。
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代蜀中商品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初入长安时所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词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在诗中,作者极力描绘蜀地山川的险要,预示这样的地理条件易为野心家所利用,以期唤起朝廷的注意。因而诗中寄寓着作者的隐忧,反映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怀。
2、蜀道简介
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剑门关,是蜀道上最重要的关隘。这里山脉东西横亘百余公里,72峰绵延起伏,形若利剑,直插霄汉。连山绝险,独路如门,素有“剑门天下雄”之说。
3、背景
唐代蜀中商品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初入长安时所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词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在诗中,作者极力描绘蜀地山川的险要,预示这样的地理条件易为野心家所利用,以期唤起朝廷的注意。因而诗中寄寓着作者的隐忧,反映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怀。
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孟棨《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四、课文感知。
1.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名家朗读,辅以豪放曲风的音乐,配以相应的雄奇壮丽的蜀中风光画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噫吁嚱yīxūxī鱼凫fú萦绕yínɡrào石栈zhàn猿猱náo扪参ménshēn
峥嵘zhēnɡrónɡ抚膺tuān巉岩chán飞湍tuān长咨嗟zījiē喧豗huī
砯崖pīnɡ崔嵬cuīwéi吮血shǔn秦塞sài
3.提问:根据课前预习和刚才对课文的诵读感知,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学生思考,达到对课文的初步把握)明确:此诗奔放豪迈,充满了慨叹之意。
4、合作性学习
了解文意
步骤:分三步进行“整体—局部—整体”
方法:独立思考—对照注释—共同讨论
2.通假举要
所守或匪亲(“匪”通“非”)
3.一词多义
(1)当西当太白有鸟道(介词,在)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动词,阻挡,把守)
木兰当户织(介词,对着)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动词,两者相抵)
诚不足以当之(动词,承担)
(2)绝
枯松倒挂倚绝壁(形容词,极高的)
而绝秦赵之欢(动词,断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形容词,隔绝,阻绝)
而绝江河(动词,渡过)
以为妙绝(形容词,极点)
佛印绝类弥勒(副词,很,非常)
(3)坐
以手抚膺坐长叹(形容词,空,徒)
停车坐爱枫林晚(介词,因为,由于)
坐法去官(副词,因……获罪)
项王、项伯东向坐(动词,坐下,坐着)
(4)或
云霞明灭或可睹(副词,也许,或许)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代词,有人)
一食或尽粟一石(副词,有时,偶尔)
所守或匪亲(连词,倘若)
五、朗读课文,深入体会。
六、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归纳知识要点。
2.熟读成诵,理清文章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文章思路,领会其主旨、章法、基调。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蜀道难》的文意,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来具体分析这篇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二、探究性学习
1.这首诗的主旨句是哪句?为什么?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诗人大体是按照由古至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3、理清诗歌层次内容。
明确:第一段:概写蜀道之高。
一层:写蜀道之难;
二层:蜀道的历史、地貌、来由;
三层:蜀道的高危。
第二段:概写蜀道之险。
第三段:概写蜀道的祸。
4、开篇两句“噫吁……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统摄全诗,点明主题,奠定了诗的咏叹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张本。
5、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贯穿全文。
第一段其余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第一层:(蚕丛……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1、从历史的角度极言蜀道之难。
①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
不与秦塞通人烟
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②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引用此神话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开山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引人入胜,吸引了读者。
从开山时作出的重大牺牲的角度言开辟蜀道的艰难。
(2、从山势高危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上有六龙回日……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中,作者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作者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想像的丰富和奇特。
(1)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
(2)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来衬托实写——蜀道的高危。
(3)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等。
(3、从行人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4、从环境的角度烘托蜀道之难。
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怎样的气氛?
明确:“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旅愁和蜀道上悲凉荒寂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蜀道之难。
(5、从风光奇险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6、从现实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这一段包括哪些内容?联系时代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明确:突出剑阁的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不乏其人。从而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化用张载的语句,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揭露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既写猛兽,又影射政治凶煞,一语双关。唐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表明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6、“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三次出现,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明确:不是,是一咏三叹。
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
中间一句,叹蜀道之险,强调主旋律,把诗歌推向高峰。
结尾一句,叹蜀中军事地势之险,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
三、鉴赏其艺术特色。
1.奔放的感情,丰富的夸张,新奇的想像,杰出的浪漫主义手法。
2.灵活的章法,宏伟的气象,深刻的主题。
3.打破传统,采用散文化的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奔放的语言风格,用韵极尽变化之能事。“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殷璠)
四、本诗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胡震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风人之义远矣。”
言“险”即所以申“戒”,“险”、“戒”二字高度概括了诗中要旨。
五、上节课我们已经对本文的主旨句进行了研究,那么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深入领会李氏诗风。
附:板书设计
蜀道难教案设计 篇10
《蜀道难》《蜀相》课标分析中国古典诗歌要在诵读中把我诗歌的主旨,借助想象,置身诗境。通过对意象的揣摩和对意境的体察,《蜀道难》通过写实与想象交织,写出蜀道之“难”,形成迷离惝恍、奇丽峭拔的是歌境界。《蜀相》以历史人物入诗,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感慨。通过学习,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蜀道难》《蜀相》教材分析:
1、课文出处《蜀道难》《蜀相》出自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的下册第一单元高中语文诗歌散文阅读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品位,培养对诗歌散文的理解能力。本单元学习目的是“诗意的探寻”,通过对诗歌的情感的理解,让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作品,深刻领会作品蕴含的情感。
2、教材分析学生对于李白杜甫比较熟悉,这节课应引导学生挖掘两人身上共同的家国情怀。诵读地学生比较感兴趣,但是对于诵读的技巧不是很系统的了解,需要进行指导,引导比较不同体裁的诗歌在节奏韵律、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一、学习目标
1、鉴赏李白、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2、理解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中国文人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李白杜甫所代表的的中国文人精神
三、教学过程
1、导语:中国诗歌史上有一座双子峰,他们就是唐朝李白和杜甫,“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的诗写出了这两位诗人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今天,通过解读《蜀道难》《蜀相》,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们不同的精彩,感悟他们相同的精神。
2、展示教学目标:鉴赏李白、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理解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中国文人精神。
3、学习活动一:
诵读感受李白杜甫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请风兮诗社的同学为我们展示两首诗的朗诵要求:随机找同学点评,从对诗歌的理解与把握、句子轻重缓急的处理、停顿等方面进行点评。
活动预设: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魅力,感受乐府诗与律诗的不同诵读方法,学习朗诵的基本方法,停顿、句子的轻重缓急的处理、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体会文字的魅力。
活动设计:学生分小组进行朗诵比赛,每个小组选出最优的一名与其他小组PK,每个同学都要参与进来,要在活动中有所收获,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活动效果:理解不同的艺术风格《蜀道难》想象奇特,夸张大胆,多用神话故事入诗,多种修辞手法引发我们对雄奇险峻的蜀道的想象,读来有豪放飘逸之感。《蜀相》以历史人物入诗,引发我们对现实的思考,诵读让人感觉沉郁顿挫。
4、学习活动二:
思考:这两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要求有理有据,从原文中找出你觉得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赏析:文中写了表达了情感。
活动预设:学生从诗中的重点句子的赏析,理解诗歌的情感。学生从诗歌找出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进行赏析。
活动设计:上节课已经布置了预习任务,学生1分钟时间准备,1分钟后随机点名学生进行交流。要求学生要有理有据,不能脱离文本。
活动效果:锻炼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
5、设计追问:这两首诗在情感上有没有相同之处?
活动预设:引导学生找出两位诗人在情感上的相同之处追问:壮志难酬,是什么样的壮志?蜀道艰难,难在哪里?
展示:李白和杜甫这种自己身处困境依然爱国爱民的情怀,在其他作品也有体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李白《子夜吴歌》
吴牛喘月时,拖船亦何苦。
李白《丁都护歌》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凤凰台》[合同范本网 36gh.CoM]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杜甫《岁暮》
相同的文人精神李白出蜀,为的`是大济苍生的抱负。尽管经历磨难,深陷困境,却改变不了他的一身傲骨,满腔豪情,消磨不了他的济世壮志,爱国热忱。杜甫入蜀,为的是忠君爱国的理想。一路颠沛流离,几番身陷囹圄,一生贫困潦倒,但仍改变不了他心系苍生,胸怀国事的儒家情怀。
人们用“诗仙”“诗圣”来称呼李白、杜甫,除了是对他们文学成就的仰慕,又何尝不是对他们始终将目光关注在苦难人民身上的一种赞颂。
6、学习活动三:
微写作:结合自己对李白、杜甫所体现的中国文人精神的理解,回顾历史,为你喜欢的历史名人写一段文字。
教师下水文段:在我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像李白、杜甫一样无论在怎样艰难的境遇下仍心怀家国天下的文人。孔子辗转于各国,风餐露宿。遭尽冷眼,难不难?难!可无助的人民,战火狼藉的的国家让他无法停下奔走的脚步苏轼,一位志在辅国济民的文人,却在丑恶的官场倾轧中被一路贬到天之涯的海南,受尽屈辱,难不难?难!可他身上流淌的文人济世报国的血液让他忘记了自己的苦痛,只看到人民的苦难。庚子年初,一场大疫举起了它收个生命的镰刀,病毒未知,感染情况未知,逆行武汉,难不难?难!可惊慌失措的武汉人民,让耄耋之年的钟南山,在疫情最危急的关头,毅然踏上逆行的列车,在死神的镰刀下抢救生命。
7、布置作业:
(1)必做:修改完善今天所写的文段
(2)选做:文化需要传承,作为新一代的青年,你认为应该如何传承这文人精神,写一段文字,要求有文采有思想。
《蜀道难》《蜀相》练习
(1)必做:修改完善今天所写的文段。
(2)选做:文化需要传承,作为新一代的青年,你认为应该如何传承这文人精神,写一段文字,要求有文采有思想。
《蜀道难》《蜀相》课后反思本次课基本完成了预设的任务,学生思考认真,发言积极,讨论热烈,多有灵感的火花显现。主要存在下列问题,希望能在以后的教学中避免。
(1)学生诵读时间还是少,探讨层次问题时占用时间较多,可就学生的回答简单提示然后明确即可。
(2)研讨文本时应该提醒学生各组由一个同学主持,其他同学参与意见,避免七嘴八舌乱了章法。今后定当再接再厉,多思考,多学习,在生本方面更进一步。
蜀道难教案设计 篇11
教学目的
一、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二、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三、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仔细品味李白作品中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像、新奇的夸张和生动的语言。
教学设想
李白的诗歌以他想像的丰富奇特,风格的雄健奔放,色调的瑰玮绚丽,语言的清新自然著称于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皮日休)是对李白诗歌最准确的概括。学习《蜀道难》这首诗要引导学生认真疏导文句、熟读成诵,把握文章结构、章法,了解其主旨、寓意,从而深刻体会李白诗歌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以加深学生对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的认识。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疏通文句,为赏析诗歌打好基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在我国的盛唐时期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明确:李白)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诗圣”杜甫对他极为倾服,称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难》。
二、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孟 《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另外,此诗曾收入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其书据近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三、课文感知。
1.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名家朗读,辅以豪放曲风的音乐,配以相应的雄奇壮丽的蜀中风光画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
2.学生自读。
3.提问:根据课前预习和刚才对课文的诵读感知,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学生思考,达到对课文的初步把握)明确:此诗奔放豪迈,充满了慨叹之意。
四、疏通文意。
1.正音:
噫吁 凫 猱 扪 膺 巉 嵬
2.关键字词:
噫吁 :感叹词,蜀地方言。
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远貌。意谓远古事迹,茫昧难详。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指开国之初。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相互往来。
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横着飞过去。巅,顶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迂回、绕道。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鹤”通“鹄”。
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参、井,皆星宿名。胁息,屏住呼吸。
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
使人闻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憔悴。朱颜,红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盈,满、足。
砅崖转石万壑雷:砅,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声响。这里作动词,冲击。
所守或匪亲:或,倘若。匪,同“非”。狼与豺,比喻叛逆的人。
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叹息。
五、朗读课文,深入体会。
六、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归纳知识要点。
2.熟读成诵,理清文章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清文章思路,领会其主旨、章法、基调。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上节课要点回顾。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蜀道难》的文意,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来具体分析这篇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诗人大体是按照由古至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四、朗读第一段,精讲分析。
1.开篇两句“噫吁 ……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张本。
2.这一段其余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蚕丛……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3.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有何作用?
明确:引用此神话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开山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4.“上有六龙回日……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中,作者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作者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想像的丰富和奇特。
(1)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
(2)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来衬托实写——蜀道的高危。
(3)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等。
五、熟读第二段,精讲分析。
1.第二段可分为几层意思?
明确: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使人听此凋朱颜)描写蜀道景物的凄清。
第二层:(连峰去天……胡为乎来哉!)描绘蜀道山水的险恶。
2.“问君西游何时还?”中的“君”指的是谁?
明确:“君”可能是虚拟的,借用“君”——一个虚拟的人——说话的方式可以层层深入地展开内容,突出地表明诗人的主要意图。
3.这一段中哪句话起到了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起到了这一作用。这一句说明蜀道是“畏途”,无论是上文的凄凉,还是下文的险恶,都是游人难以承受的——“凋朱颜”。
4.这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由静到动进行描写,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是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六、朗读第三段,赏析第三段。
1.这一段说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剑阁峥嵘……化为狼与豺)写剑阁的险恶。
第二层:(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写战祸的惨烈。
2.“不如早还家”和文章中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问君西游何时还?”
3.文章最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所说的剑阁的险要和蜀中的.战祸之烈,又与开头、句中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收束全文,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内容概括无余。
七、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每一次出现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见前面分析),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巧妙至极。
同时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全篇,充分显示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战祸之烈。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归纳知识要点。
2.结合课后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探讨诗歌的寓意、主旨,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品味李白诗风。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分析,我们对这首诗歌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下面让我们探讨一下它的主题、寓意,鉴赏其艺术特色。
三、本诗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胡震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风人之义远矣。”
言“险”即所以申“戒”,“险”、“戒”二字高度概括了诗中要旨。
四、上节课我们已经对本文的主旨句进行了研究,那么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五、艺术手法。
1.灵活的章法,宏伟的气象,深刻的主题。
2.奔放的感情,丰富的夸张,新奇的想像,杰出的浪漫主义手法。
3.打破传统,采用散文化的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奔放的语言风格,用韵极尽变化之能事。“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深入领会李氏诗风。
蜀道难教案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品味诗歌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2、通过比较鉴赏,把握诗歌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认识古典诗歌的当代价值。教学重点: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
教学难点
品读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探究法、读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天下文章出四川。青莲诗,相如赋,东坡词,此三者独步天下。蜀道虽难,但蜀地的雄山奇水却是孕育无数文化名人的灵秀沃土。武侯祠,杜甫草堂则在不断变换的时光里见证着岁月的沧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鉴赏诗仙和诗圣为我们留下的著名诗篇——《蜀道难》和《蜀相》。这两首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本节课我们通过诵读比较诗歌,侧重异中求同,品味诗歌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通过比较鉴赏,把握诗歌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认识古典诗歌的当代价值。
二、初读感知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阅读,了解不同体裁诗歌在节奏韵律、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曾国藩
1、生大声朗读诗歌,思考《蜀道难》与《蜀相》有何不同之处
2、学生分组合作探讨,小组交流:《蜀道难》与《蜀相》的不同之处
3、小组代表发言交流,师点拨总结。
三、品读感悟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
生朗读诗歌
(指名读,齐读)
《蜀道难》与《蜀相》有何相同之处
(温馨提示:借助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
PPT出示《蜀道难》与《蜀相》的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知人论世
1、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个人)
2、居安思危,忧国忧民(家国)
3、家国情怀滋养华夏魂:
范仲淹在岳阳楼里表心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辛弃疾沙场秋点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林则徐虎门销烟,长中国志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毛主席在橘子洲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四、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家国情怀是几千年来扎根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精神元素。展开中国古代诗书的浩瀚长卷,我们读到的满是家与国的一体一元,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不读诗书,无以言志。家国情怀从古至今在作品中绵延不绝,对于“家国情怀”,你有怎样的体验与认知?
请结合你的个人鉴赏经验,动笔写一写200字左右即可。
1、限时写作
2、生交流,师生点评
五、小结
青春寄语隐匿在诗词歌赋中的是“家国”思恋;浸润在字里行间的是“家国”心绪;氤氲在浅唱低吟中的是“家国”情结。青春确可百态,时代给了我们舞台。请牢记家国情怀,肩挑责任和担当,我们不做时代的过客。奋进在新时代,青年应做好接力。一个伟大时代的青年,必是传承中华文化之精粹,怀一份家国情怀,具有心怀天下的'胸襟和宁折不弯的脊梁,才能为家为国担当履责。生于伟大的时代,必铸就伟大的梦想。“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六、课后作业
评测练习课后巩固练习:
1、拓展阅读比较《蜀道难》诗与《送友人入蜀》诗的异同点。
送友人入蜀:见说蚕从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何必问君平。
(君平:汉代的隐士,后来在成都占卜算命为生)
2、小练笔:为李白或杜甫写一段颁奖词实例: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杜甫一生颠沛,半世流离。你在乱世中用平实的语言写下了一句句脍炙人口的诗句。不似李白之浪漫洒脱,你更屈服于现实的社会;不似李清照的婉约细腻,你用赤子之心爱国爱民。你的憎恨,你的热爱,你的担忧,无处不在。你忧国忧民忧天下,你将心系于普天之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你心底渴望的梦想。
2、观看cctv—1综合频道周六晚上八点《经典咏流传》。
- 我们精彩推荐蜀道难教案设计专题,静候访问专题:蜀道难教案设计
文章来源:http://m.zr120.com/zhufuyudaquan/138353.html
更多猜你喜欢
更多-
幼儿音乐设计意图教案(范本八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买菜》,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幼儿音乐设计意图教案 篇1一、活动目标1、能根据固定句式,在图谱的提示下推理出相应的歌词,并通过演唱感受歌曲的...
- 西风的话教案(精选12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风的话》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西风的话教案 篇1教学资料1、歌曲:《西风的话》歌曲处理。2、欣赏:... 西风的话教案 02-21
- 室内设计教案 教案通常又叫教学设计,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小班室内游戏教案,欢迎大家参考!室内设计教案 篇1活动目标○引发孩子仔细观察,练习讲述自己看到的事物。○练习说儿歌时吐字清楚,口齿流利。○建立初步的安全意识,知道外... 室内设计教案 02-20
- 小班优秀体育教案(实用12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班体育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小班优秀体育教案 篇1活动目标:1.能手脚着地协调地爬行。2.在练习走小桥、爬山洞等动作中体验游戏... 小班优秀体育教案 02-16
最新更新
更多-
最新霜自然话题作文(经典七篇) 霜自然话题作文 篇1我喜欢那银色的霜——从心底里喜欢它的美丽晶莹和高洁严峻的气势。初冬的霜——是水的精华,冰的魂魄。在它的面前,只有坚强不屈的人才能受到它的“尊敬”,这就是我喜欢它的原因了!早晨的霜。有一些刺骨,哪些漂亮的花儿,比如:玫瑰、桂花……都抵不过霜那“威风的气场”,但只有我最爱...
- 完成挑战的励志句子(汇集88句) 无法控制的事情,就控制好自己;无法左右的事情,就让心态平衡。只要心不沉沦,再苦也会过去;只要路在延伸,总能邂逅幸福。人生,努力了、珍惜了、问心无愧,如此,甚好。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承受压力催人奋进的励志句子(精选88句),大家一起来看看吧!1、要知道,未曾失败的人,恐怕也未曾成功过。2、你既然... 完成挑战的励志句子 03-14
- 对爱人说最感动的短句(热门85句) 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词组(短语)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告诉别人一件事情,提出一个问题,表示要求或者制止,表示某种感慨,表示对一段话的延续或省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对爱人说过最感动的话,一起来看看吧。1、月朗风清,陪伴你我渡过甜蜜晚上;云瓣花枝,见证你我拥有美好爱情;幸福之轮,... 对爱人说最感动的短句 03-14
- 形容哭的很伤心的短句(必备60句)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句子都不陌生吧,句子由词或词组部分和语调所表示的语气部分组成。究竟什么样的句子才是好的句子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描写伤心流泪句子,欢迎大家分享。1、我假装过去不重要,却发现自己办不到。2、我筋疲力尽无法得到,你落荒而逃天涯海角。3、余生心里都是... 形容哭的很伤心的短句 03-14
- 组织评审工作总结(热门17篇)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进行回顾和分析,从而做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它可以提升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评审工作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组织评审工作总结 篇120xx年10月,我们终于迎来了省卫生... 组织评审工作总结 03-14
- 会计顶岗实习周记(精品九篇) 时间不知不觉,我们后知后觉,转眼一周又结束了,一定有不少的收获,需要进行好好的总结并且记录在周记里了。可是怎样写周记才能出彩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会计顶岗实习周记,欢迎阅读与收藏。会计顶岗实习周记 篇1时间过得真快,转眼第三周已经结束了,因为刚进公司的缘故,一些重要的事情我都没有涉及,但是... 会计顶岗实习周记 03-14
- 蜀道难教案
- 《蜀道难》教案设计
- 班级集体照主持稿(汇集五篇) 主持词可以采用和历史文化有关的表述方法去写作以提升活动的文化内涵。在当今不断发展的世界,司仪等是很多场合都需要的角色,相信大家又在为写主持词犯愁了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三毕业班级典礼主持词(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班级集体照主持稿 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三... 班级集体照主持稿 03-14
- 最新赞美女人漂亮的短句幽默(精选71句) 1、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2、南国有尤物,容华若桃李。3、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4、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5、你的头发真美,尤其那种香味让我心神恍惚,哪是你自己的味道。6、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7、短裙荆... 赞美女人漂亮的短句幽默 03-14
- 祝别人幸福短句(精选92句) 1、枯木逢春,春风吹散了漫天阴云。2、你说为什么?太阳像苹果,红透在你的脸上。你说为什么?云朵像诗句,朗读在我的胸口。白色情人节, 有你我的人生没有白过。3、睁眼是你的身影,闭眼是你的梦境,摆脱不掉你的倩影,耳边萦绕你的笑声,医生说我得了相思病,说我前世欠了你的情,今生向你来表明,让我照顾你一生。宝... 祝别人幸福短句 03-14